皮肤脂质占皮肤总重量的3.5%-6%,在维持皮肤屏障、支持皮肤结构、抵御外部攻击、维持微生物群、抵御致病病原体和调节炎症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皮肤脂质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和皮脂细胞产生,皮肤微生物也会在代谢过程中产生脂质。
皮脂成分来源、含量及功能
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合成的脂质也叫细胞间脂质,主要包括胆固醇、脂肪酸和神经酰胺等,皮肤脂质的10%~25%是细胞间脂质。角质层通常被称为“泥砖”结构,角质细胞被称为砖块,而其分泌的细胞间脂质被称为砂浆,在皮肤的屏障功能及通透性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来源于皮脂细胞的脂质,主要是甘油三酯、蜡酯、脂肪酸、角鲨烯、胆固醇酯和胆固醇,由皮脂腺合成并分泌到皮肤表面。皮肤脂质的75%~90%来源于皮脂腺。适量的皮脂腺脂质可以保湿滋润、阻隔外界粉尘污垢等刺激物、维持皮肤正常pH,起到保护皮肤的效果;若皮脂腺分泌的脂质过多,就可能导致痤疮及头皮屑等皮肤问题。
由于皮肤表面和角质层的脂质可以通过无创或微创手段取得,操作简单、容易分析,因此皮肤表面脂质组分分析在皮肤科临床研究、化妆品功效评价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在皮肤表面脂质中,皮脂腺分泌的脂质含量高达100~500μg/cm²,而表皮合成的脂质含量则只有25~40μg/cm²。尤其是皮脂腺丰富的区域(如额头、头皮等),表皮产生的脂质在可提取的表面脂质中所占的比例微不足道。
目前提取皮肤表面脂质的方法包括有机溶剂杯提取,棉签刮取皮肤表面,以及最常用的胶带粘贴法。胶带剥离角质层后,用溶剂提取脂质,然后再对其含量和种类进行分析。皮肤脂质成分的分析方法主要有TLC、GC、HPLC-MS等。
皮肤表面脂质分析方法优缺点比较
利用皮肤表面脂质分析,通过问题皮肤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可发现问题肌肤组皮肤脂质谱的变化情况以及该皮肤问题的脂质标志物,从而进一步研究皮肤脂质在该皮肤问题中可能的作用机制。
现有研究表明,多种皮肤问题的发生都与皮脂分泌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通过胶带剥离角质层对皮肤表面脂质进行分析后发现:瘙痒疾病患者的皮脂含量和水分含量都明显低于健康者;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中长链神经酰胺和脂肪酸减少、而短链神经酰胺和脂肪酸增加;敏感人群面部皮肤的神经酰胺含量显著低于非敏感人群;相比正常皮肤人群,痤疮人群皮脂中亚油酸含量降低、角鲨烯含量升高;暴露于UV、臭氧和pm等刺激后的人群,皮肤角鲨烯含量降低、角鲨烯过氧化物含量升高等。
我们将人体评价方法与皮肤表面脂质分析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化妆品的功效,为精准护肤提供更多科学支撑。
如,神经酰胺是角质层脂质中占主导地位的化合物,它被认为在维持皮肤屏障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HPLC-MS分析皮肤角质层的神经酰胺,发现敏感人群面部皮肤SC的神经酰胺总含量显著低于非敏感人群。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如前臂、大腿、腿部、背部和手掌,敏感人群SC神经酰胺总含量也低于非敏感人群,但无统计学差异。
再进一步研究神经酰胺与表征皮肤屏障的TEWL值之间的关系,发现神经酰胺的总含量变化、各种亚类的变化和碳链长度的变化与皮肤屏障功能的变化密切相关。
所以,当实验室接到了一款面霜产品的功效评价实验时,考虑到该产品主要想宣称舒缓修护的功效、且配方是基于模拟皮肤屏障脂质组成而设计,因此在人体功效评价的基础上,加测了角质层神经酰胺、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含量,想进一步验证产品对角质层皮肤屏障脂质的影响情况。
招募了32名敏感肌受试者按要求使用测试产品28天,测量了皮肤角质层水分含量、经表皮水分流失 TEWL、皮肤血红素 EI值、面部泛红区域 a*值、皮肤科医生临床评估面部皮肤机能表征与表面体征,角质层取样后测量了神经酰胺、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含量,来验证测试产品的保湿、舒缓、修护功效。
测试数据表明:
与使用产品前相比,使用产品14天和28天后,脸颊区域皮肤角质层水分含量均有显著性上升、脸颊区域经表皮水分流失TEWL均有显著性下降、面部泛红区域a*值均有显著性下降、脸颊区域皮肤血红素含量EI值均有显著性下降。
皮肤科医生临床评估结果表明:
与使用产品前相比,使用产品14天和28天后,受试者面部痒感、发热感、灼烧感、紧绷感、刺痛感均有显著性改善;医生评估的面部发红情况、干燥情况、脱皮情况也均有显著性改善。
角质层取样分析的结果表明:
与使用产品前相比,使用产品28天后,脸颊区域皮肤角质层神经酰胺总含量、胆固醇水平和游离脂肪酸水平都有显著性增加。
仪器测试数据、皮肤科医生临床评估结果、角质层取样分析的结果均表明该测试产品具有保湿、舒缓、修护功效,使用产品后皮肤屏障脂质含量显著增加。